乒乓球为什么不是支点?
先引用一段百度百科对支点的解释: 支点就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接触面始终不变且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点。 所以对于题主的问题来说,需要讨论的问题是:
1、乒乓球是否为物体;
2、乒乓球是否在运动中保持静止或者匀速运动;
3、乒乓球是否具有接触面(以球为例)。
关于第一和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显然,第二问题稍微复杂一点说明如下: 我们知道,乒乓球作为一种球类运动,它的基本运动方式是围绕一个轴进行旋转移动,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旋转体。我们打乒乓球的时候,基本上也是依靠球体的转动来使乒乓球向前运动从而产生击打球的机会的。
所以从这点上来说,乒乓球符合支点的定义,是一个可以称之为“物”,并且能够在运动过程中保持静止或者匀速运动,同时具有接触面的旋转体。
而之所以说乒乓球运动是“不稳定的平衡”是由于这个旋转体的旋转轴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上分别都具有可变性,所以在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下,它必须通过手的力量来使整个身体的重心随球转动,以此达到一个动态的稳定状态——这就造成了我们在打球时候的劳碌命感觉。 其实,如果我们对某个动作的训练到位了之后,是可以大幅度减少我们的劳损情况的。比如说正手攻球这个动作,当我们将其各个关键参数都制定并执行到位后,不但我们可以减少很多劳累的感觉,而且球的速度、力量也能够得到保障。
乒乓球台只有两块胶皮,每块胶皮都覆盖着海绵。胶皮上面的一层为颗粒层(也叫"表层"),颗粒向下的为反胶,颗粒向上的为正胶。胶皮下面的一层为胶皮层(也叫"底层"),胶皮层紧贴着海绵。
支点,即支承转动物体的轴或点,亦即力矩的力臂端点。乒乓球台在使用及制造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变形,这个变形会改变球拍的击球性能。一支球拍,如果在结构上能避免或减少这样的变形,则称这张球拍具有较好的稳固性、稳定性和支撑力。
海绵和胶皮都有弹性,从理论上讲,它们的任意一个点都可以作为支点来承受并传递击球时的外力。然而,就一张具体球拍而言,若能准确找到一个支点,且在击球时以该点所在水平面做为着力部位,那么,这张球拍就处于最稳固、最稳定的受力状态(即发挥出最大的支点功能和最佳的支撑力)。这个处于最佳受力状态的点,就叫球拍的(最佳)支点。
"支点"这个概念,最早是被指用来形容使用两面均覆盖反胶的(横板)球拍的。打反胶时,最佳支点一般应在胶皮层内的中部,这是理论上最科学的支点位置。但人们出于触感方面的考虑(如追求所谓"硬、脆"的感觉,以期加强杀伤力),而将支点选择在距上胶面3-5毫米以内的胶皮层内。当然,该支点所在的水平面应是整个胶皮层的水平面。打正胶时,最佳支点应在所有的颗粒根部所在的水平面内,具体说应在正胶胶皮层的边缘。"支点"这个概念,后来又被扩大到用在单面反胶的(横板)球拍上。
单面正胶、一面正胶一面反胶、直板横打、直板两面胶以及用其它一些特殊胶皮覆盖的球拍,在使用过程中均不可能存在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