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外交都有哪些体育?
这个定义有些宽泛了,我按自己理解答一下。 首先,体育外交是外交的衍生概念。因此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外交。根据《辞海》: “外交(diplomacy)”是指国家之间、人民之间相互往来,进行信息交流和文化交往的活动。这一活动过程就是“外交”的过程。 所以体育外交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目的,参与和从事体育运动,以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提高国家(或民族)形象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那么既然是外交,就必然有外交的本质属性——政治属性。这一点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体育交流都是一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美国有个著名的棒球运动员曾到中国参加训练并和中国人一起合影。当时正是中美战略冷战时期,美国民众对中国印象非常差。于是这位运动员回国后受到了美国民众的谴责,认为他背叛了“祖国”,因为当时中美还没有正式建交……可见,体育一涉及国家利益,就立刻有了强烈的政治色彩。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体育作为一种对外传播媒介,虽然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但和文学、艺术等其他人类精神文化形式相比,它的政治内涵显得比较“温柔”——因为它不具备其他文化形式所具有的批判性和否定性。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体育是一种“软宣传”,比其它“硬宣传”,比如新闻、影视、舆论引导要更加温和、易于被人接受。正因为如此,体育外交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让别国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传递者的信息和观念。 当然,如果双方已经有了一纸外交文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通过体育这种软宣传途径来传递国家意志和政治主张,那是再好不过了。但如果无法达到这一步呢?是不是意味着这项运动就此搁浅了呢?也不是。所谓“万事开头难”,无论什么样的外交实践,总是要从某个人或者某个小团体先尝试沟通开始,也许这个开端会令人尴尬,甚至会让一方(乃至两国)感到羞耻——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做英语对话练习时经常会出现chicken English (鸡毛英语)那样,但是,这正是外交家们乐见其成的——因为有“可接受的风险”,表明对方不是那么固执己见,而是愿意“讨教”的,这对于达成谈判目标来说,总是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