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还有38球比赛吗?
这个比赛是以前香港乒羽总会举办的业余公开赛,一共4个项目,羽毛球两个(混合双打、混合单打),篮球一个(男子5对5),乒乓球一个(男子团体) 这次比赛可以理解为香港的社区运动会,参赛选手都必须具备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才能参加,并且年龄必须在16岁以上,所以可以看到很多非职业选手,水平不高但热情很高。
这个项目创办于2000年,每两年举办一次,2009年后因为经费问题停办了一次,2011年恢复举办。2017年再次因故停止。 虽然参赛运动员的非职业性决定了比赛的水平不会太高,但是比赛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差。观众的热情也让人印象深刻。
混合双打项目上,有“香港许昕”之称的华裔选手黄寅晨/李芷萱一路过关斩将,与搭档陈子凡一起夺冠,获得了1万港元的奖金。男子单打的冠军被来自上海的业余高手朱毅获得,他在半决赛和决赛中分别淘汰了对手,赢得了5千元港币的冠军。而女单的冠军则属于本土选手邓颖,她是在决赛中直落三局战胜队友李倩如夺冠的。
如果有大赛涉及到奥运会或者世界锦标赛那么依旧采用无遮挡发球,其他所有国际赛事采用的是随意发球遮挡不限制。
在2001年大阪世乒赛之前(包括2001年的大阪世乒赛),乒乓球比赛对发球没有任何遮挡要求。从2001年大阪世乒赛之后,为了防止有些运动员用一些怪异的动作发球,比如拖球发球,从2001年到2004年期间,这一段时间采用了全无遮挡发球的政策来限制球与球拍和身体之间发生接触的时候不能有任何遮挡。从2005年开始,为了使乒乓球这个项目更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更加的体现它的攻防转换而提高其观赏性。国际乒联对发球政策做出了修改,从2005到2013年8年间实施了有限遮挡政策。这个阶段对发球过程中球和球拍接触的时候有一些遮挡是被允许的,但是这个手肘关节内侧也是被严格禁止遮挡的区域。从2014年开始,这一阶段对发球持拍手肘关节内侧的限制进一步解除,肘关节内侧以上都可以进行有限遮挡发球。
这个发球规则有变化其实对运动员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而对业余爱好者来说可以增加一些怪异的发球来提高训练和娱乐的趣味性,使自己更加喜欢这项运动。运动员在训练中如果有需要会采用这种有遮挡的发球训练自己接发球的应变和反应。但是在正规比赛当中,由于这种发球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采用这种发球容易被裁判多次警告,如果出现多次警告就容易出现丢分情况。所以在正规的比赛中采用无遮挡发球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