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拳击有哪些?
1930年,霍元甲在天津打败日本武士藤本是雄,轰动一时; 1957年,邱建良在河北邯郸与菲律宾拳师马纳斯打得难解难分; 1964年,成吉思汗在太原击败英国骑士菲立克斯·亨特; 1983年,“拳王”阿波罗和现代武林风创始人杨福龙在上海握手言和; 20世纪90年代初期,“拳王”阿里访问上海,与中国拳手共练太极拳; 1994年,“亚洲飞人”刘易斯在亚特兰大奥运会预赛中轻取中国选手胡志明.... 这些都是著名的中外拳击对抗赛,也是中国拳击走向世界的一个个里程碑。 虽然如此,但是中国拳击在世界上依然属于弱旅——奥运会上成绩惨淡、世锦赛上屡遭淘汰....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搏击运动员在比赛中不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屡次被外方吊打呢?
一、没有形成自己的格斗风格 在与外国拳手的交手中,中国拳手往往处于劣势。在对方强有力的进攻下,中国拳手采取的是一种十分保守的策略,就是缩在后面用组合拳猛攻,这种打法看上去很英勇,实则非常愚蠢。 中国拳手应该发扬自己远击的优势,利用步伐灵活的特点,跟对手进行拉锯战,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去消耗对手。如果距离无法拉开,就采用缠斗的方式,利用身体优势和体能去战胜对手。 如果这样打了半天还是无法分出胜负怎么办?那好办!中国拳手可以借助规则的优势,运用技术去把对手放血放残,以战术胜利完成对强敌的斩杀。只要对手还站在擂台上面,就有机会。
二、体能与技术和战术水平存在不足之处 中国拳手在与外国拳手交锋的时候往往在第二回合开始体力不支了,这个时候正是对方最有威胁、最要提防的时刻,却恰好是中国拳手最为脆弱的时刻。 因为中国拳击手在赛前准备不足,体能训练不够,因此在面对节奏快、强度大的比赛场面时很难撑下来。 第二回合是比赛过程中最能充分展示技术的环节,也是最能创造奇迹的时段,在这个时刻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规则优势通过战术获取胜机,那么之前落后的局面就会很快扳回来。
三、团队保障能力差 中国拳手在比赛中往往是一个人孤军深入,身后没有任何团队的支援和保障。在遭受打击之后不能及时获得医疗援助,而在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这种劣势就会被无限放大。 而一些高水平的外方拳手却是带着一整套的团队来中国参赛的,在体能、技能、智力等方面对中国拳手形成了全方位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