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是谁中国?

班东班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李永乐老师官方问答! 最近很多关于神童的问题,所以写这篇解答。神童这个概念太大太宽泛了,我这里说的神童是一个特定群体,就是15岁以下聪明绝顶的少年儿童。 可能有人问了,这些孩子以后难道不会长大吗?当然是会长的啊,所以我说的不是“神童”而是“似神非童”,他们虽然天资极高但是性格、爱好却和普通小孩子一样。

我们公司以前有一个类似神童的小孩,他4岁的时候就来公司做兼职,每天就负责把报纸送到各个部门。他的智商绝对是超级高的那种,而且非常聪明伶俐。他最厉害的地方是对数字极为敏感,随便一个电话号码他听过一遍就能背下来,随便一个数列他看了一遍就能马上倒回来。

当时公司很多人都很喜欢他,教他学东西,和他玩游戏。但是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愿意学习,到了中学就不愿再去公司(因为要做功课),后来考到了一所非常好的大学,现在在美国读博士呢。

我觉得他就是一个标准的神童,只不过长大了而已。 那怎么判断一个孩子是不是神童呢?我教给大家三个标准——绝对聪明、过目不忘和天资卓绝。符合这三点的绝对是神童无疑的了。

一、绝对聪明 什么是绝对聪明呢?就是这小孩无论你给他什么样的题目他都很快能给你解答出来。比如你问他:3乘7等于多少啊?他会很快速的告诉你21。你问他21减去几等于十几?他会迅速的回答几除以3等于几....总之就是无论你怎么变换题目他都迅速的反应过来并且给你满意的答案。

二、过目不忘 过目不忘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这小孩记忆力特别好。你跟他讲一件事情,他很快就能把这件事情复述出来。还有一种就是他对任何事物都非常敏锐,就像照相机一样,你跟他讲一件什么事情,他都能记得一清二楚。当然这两种记忆都是过目不忘的体现形式。

三、天资卓绝 天资卓绝就是这小孩对某些事物的理解能力非常高,远超于同龄人。同样学一道数学题别的孩子可能需要老师不断的讲解才能明白,可是他却一听就觉得明白了。或者说同样一个故事别人听了觉得平淡无奇,可他听完会问很多问题并且让你觉得他问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这就是天资卓绝。

仇冠莨仇冠莨优质答主

中国古代,只要未冠之年,进士及第、状元高中者,皆称为“神童”,并非根据年龄大小。

关于神童,在《中国历代童子科科名录考辨》一书中所载,唐宋元三朝共有52位,其中,唐代31位,宋代11位,元代10位。其中年龄在15以下的只有12人,年龄最小的是南北朝时的范云和梁恭宗,年仅6岁,唐代孔振衢14岁,宋代郑驹年15岁,元代张千载12岁。从时间上看,唐朝所占比重大,从年龄上看,基本上符合唐宋时的征召标准:20岁以下.

宋朝的神童,年龄最大者为15岁,被赐出身者中最小者为12岁,被推恩出身者中为15岁。另外,还有童子应礼部贡院试,未中进士。这些人都应在15岁左右。

有人称南宋周必大为“神童”,时年10岁,实际上,他在绍兴二十年(1150年)考中进士,时年24岁,只是后来在《宋史·周必大传》中称:“年十岁,谒王安石,安石谓曰:‘老夫视君,独异于众儿,异日当成大名。’”

中国现存最早而且最为完善的科举考试答卷实物就是“神童试卷”。这是1953年在西安收藏家武伯纶家中发现的。据其卷末《试后状》等文字显示,此答卷是公元998年,一位叫杨让的13岁陕西考生,参加朝廷科举考试的三场试卷的全文。

公元后第一年神童考中进士的是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7)的姜沼,当时虽为国子生但仅17岁,他考中的是“童子科”。“童子科”在隋朝设立,唐宋两代都沿用,其主要考内容是经学和童子本身的德行及才艺。唐代的柳宗元、皮日休也皆由“童子科”及第。

南宋著名文学家、外交家“文天祥”13岁时考中进士,他也是参加的“童子科”。

元代以后,经皇帝特诏可以应试进士的年龄标准为20岁以下,如明代的张以宁、清朝的顾陈垿就是经特诏考中的进士,他们的年龄分别是13岁和14岁。

在古代,考中科举就可以出人头地。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下,很多“童子”考试时虽然年龄在18岁以下,但他们的答卷却显得太不“童真”、太沉重、太成人化了。如杨让的这组科举答卷,每份答卷字数都在5000字以上,字里行间表现了关心国事和民生疾苦的远大志向和强烈责任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