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比赛都加摩擦吗?
首先,这个问题有点主观色彩。 由于我本人是非常喜欢打乒乓球的,所以看专业的或者业余的比赛视频多了,也就自然会在心里给选手的动作进行打分,比如发球会不会出界,接发球是否稳定,进攻是不是有威胁等等,如果看到某位运动员的动作很漂亮,就会记住这个动作并尝试着模仿,如果动作不够规范,也会记下来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因此看了多年的比赛之后,再自己打的时候一些经典动西也会不知不觉使用出来,并且这些动作都是符合原理的(至少我是这样)。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看到过业余球员有很多“高抬臂”发球,这种发球看似能够加大球的旋转,但是实际上的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就学会了这个假动作——先抬高手臂,做出一个要发力发球的假象,然后突然降低重心,让对手误以为我要发短球,从而犯错。当然,我还会结合其他的假动作来加强欺骗性。 同样,我在观察专业比赛中也会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小细节。去年底,我去看林高远和张羽超的比赛,发现张羽超在打球过程中会时不时用眼角的余光去瞄一下裁判,而林高远则不会。于是我就知道,以后我在跟学生上课时应该重点强调一下“偷瞄裁判”的行为是违反体育道德的!
所以说,观看高水平比赛除了可以学习到技术动作外,还能够学到不少其他有用的知识呢!
在乒乓球运动中,弧圈球和摩擦是两个常用的技术术语。对于这两个术语,如果从狭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应该是这样的:弧圈球,是既有旋转又有弧线的球。摩擦,就是在原有力量的基础上使球产生更多旋转的力。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具有旋球是摩擦的作用。而一个球是否产生了旋转,取决于球在空中旋转着飞行,还是不旋转地飞行;在落台之后是旋转着弹起,还是不旋转地弹起。当一个弧圈球打出后,球在空中和落台后的旋转状态足以证明它具有旋球。因此,从定义上分析,弧圈球一定是加了摩擦的球。
但在实际的乒乓球对抗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评论:“这个弧圈球几乎没有旋转”。“一个没有旋转的弧圈还是弧圈吗?”“不是说弧圈球一定是加了摩擦的球吗?而这一个球却是没有旋转的!这怎么解释呢?”
确实,如果从定义上分析,应该是这样的:弧圈球=旋转的球=加了摩擦的球。但在正真的对抗中,球是否产生旋转,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破坏对方的击球。对方的实力越强,就越需要好的旋球;对方的实力越弱,对旋球的要求自然就低些。
我们在使用弧圈球时,如果完全以落点、速度来达到攻击的目的,那么,产生的旋转是微弱的;如果以落点、速度为前提,再要求产生更好的旋球,那么,击球中所产生的旋转是极强的。由于击球过程中加了不同的力量,球在空中或落台后的旋转状况存在很大差异。
由此看来,在分析弧圈球是否加入摩擦时,应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从狭义的角度,即以定义上分析,一切产生旋球的弧圈球(无论旋球质量好坏)都加了摩擦;从广义的角度,即以实际对抗中分析,加了摩擦的弧圈球与没有加摩擦的弧圈球(以落点、速度为主并忽略产生旋球)是两个不同的运动形态。
因此,如果从狭义上分析,弧圈球是加摩擦的。如果从广义上分析,有加了摩擦的弧圈球,也有没有加摩擦的弧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