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为什么分红黑?
这个问题,我小时候也好奇,还为此特地查阅过资料(毕竟咱是正经人) 先说结论,红球与黑球的优劣没有物理上本质的区别,之所以分色是为了方便观众辨认(尤其是电视转播时)以及选手发球时的识别;而且红球的体积略大于黑球,这也导致红球比黑球更容易控制,对于新手来说更容易上手。
具体可参考我国乒乓球队的训练计划,其中就包括了红球训练 至于题主说到的胶皮的问题,事实上现代乒乓球器材的发展早已取消了粘性胶皮的存在(当然以前是有粘性胶皮的,所以有一些老球员依然使用粘性胶皮,比如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蔡振华),现在的海绵球拍都是均匀地布满颗粒的,因此不存在摩擦力大的问题。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只能说不同品牌的海绵在弹性、硬度等方面会有一些差异,不过这些差异都非常小并没到能影响竞技水平的地步(否则那些球星用着好的球拍,为什么还要换呢) 那么既然现在都是用均匀分布在海绵上的木制或纤维板作为底板,为什么还要区分红黑两色呢?
原因正如 @羽球小白身体棒 回答中所提到的,是为了方便观察以及识别 首先,红黑两色是非常常见的颜色,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无论对什么年龄层的球迷来说都是很好理解的。这点从足球篮球以及其他球类运动的色彩就能很好地看出来,因此采用红黑配色并不会让乒乓球失掉大众基础。
其次,因为乒乓球是唯一一项在电子屏幕上才能看清动作的体育项目(其他诸如羽毛球等也有这项特点),所以在网络视频直播或者电视转播时,很容易出现看不清发球星队员手势或者判断失误的情况,这时候红黑白三种颜色的出现就能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让观众能更清楚地看到发球动作 另外,因为乒乓球台大小有限,运动员需要在极小的活动空间内完成击打,这导致了在激烈的对战中经常出现擦边球,这种情况也很容易被判为死球,从而影响到运动员的心情和比赛状态。而红黑的分明就能很大程度地避免这种误判情况的发生,降低对运动员的影响 最后一点,也是题外话,就是用不同的颜色来标识运动员们所代表的国家队的颜色,以国家为荣!
乒乓球从发明至今,在材质和颜色上改变过多次。从软木到赛璐珞,从单色到红黑双色,如今又更换成了白色的塑料球。
那么,为什么不能继续使用黑白乒乓球呢?这是因为从单色球到红黑双色球是为了更符合人眼对于不同颜色的敏感程度,以求运动员看得更清楚,从而提高观赏性。
大家都知道,眼睛是感受外界信息最敏感也是最主要的器官,可以告诉大脑关于外界环境的各种信息,比如颜色、距离等。不过,这些信息有的是经过大脑初步处理并筛选后的,与现实存在差距。这种处理机制有的是对我们有益的,比如可以对我们周围的危险起到提示作用;有些是不利的,比如容易让我们产生幻觉或错觉。
对颜色的判定也是这样,眼睛看到的色彩其实是大脑处理后的结果。我们的视网膜有两类感知光线的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在光线昏暗的条件下,只有视杆细胞工作,只能感受到外界光的强弱,无法辨别色彩,并且对波长较短的光更敏感。在光线明亮的条件下,两类细胞都参与工作,不仅能够感受光的强弱,还能辨别色彩。视锥细胞有三种,分别感受红、绿、蓝颜色的光,其中对红光最敏感。因此,在昏暗的光线下,人眼对颜色的辨别能力差,对绿光、红光的敏感程度差异也较小,但即便如此,对红光仍更加敏感。
那么,乒乓球为什么不是红绿相间呢?在明亮的条件下,人眼对于红、绿光的敏感程度差很大,如果用红绿乒乓球进行比赛,会让运动员和观众觉得绿色小球更暗。尤其是当运动员在大力扣球,小球高速运动时,会产生视觉暂留效应,让后面的小球叠在前面小球的背景上,暗淡的绿色球在红色背景上很难分辨,从而影响运动员击球和观众观球。从这个角度,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古代的军事装备常常使用黑红色条纹(比如八旗兵),这种设计可以干扰对方对于运动目标的感知,给自己带来优势。而如果用两种红色装备上场,就失去了这种优势。
因此,黑白乒乓球换成红黑双色乒乓球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利用了人眼的生理缺陷。此外,新式白色塑料乒乓球更亮,且在高速运动时会产生运动模糊(因为光更亮,成像时超出感光细胞的有效范围,无法辨别边缘),降低了视觉暂留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