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大战?
首先,要定义什么才算是“战”。 如果仅仅定义为两个国家因为利益冲突导致军队进入交战状态,那么历史上中国从来没有败过。 如果定义为是否发生大规模伤亡,那么这个定义历史上的战役很多了。 冷兵器时代,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政权的战争往往损失惨重;明朝的萨尔浒之战明军阵亡4.5万,后金损失不到1万。清朝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中外战争的伤亡比例也远远高于一战二战。 现代条件下,由于武器装备的使用以及单兵素质的提高,伤亡已经大大降低。 但是如果定义为是否发生过有影响力的战役,那么答案就很简单了——抗日战争,国民党政府与日军共有6次重大军事冲突(不包括小摩擦),国民党军2次失利,日军共损失20多万人,国民党军约300多万,其中被俘或失踪约150多万。
第一次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的上海抗战,国民党的第五军和第七军与日军激战,伤亡近4000人,日军伤亡5000余人。 第三次是1938年的汉口会战,日军投入9个师团,国民党军顽强抗击,令日军付出严重伤亡的代价,最后不得不撤退。此次会战,双方互有胜负,但总体上是国民党军的成功防御。 第四次是1939年冬季的长沙保卫战,日军企图攻占长沙,并由此进一步入侵中南地区。国民党军第9战区兵力不足,在日军强大兵力压迫下被迫撤出阵地。但此次会战日军始终没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相持中损失了将近30000人。
第五次是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国军放弃战略防御转而全力进攻,但收效甚微,还丢掉了重庆。此役日军死伤7万多人,而国军估计超过30万,这是近代以来我国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惨败。
清朝前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同时也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相比,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所以中国与外国爆发战争的次数非常多。清前期从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算起,到公元1795年乾隆正式禅位于嘉庆皇帝为止,共经历279年之久,而在这279年的时间里,大战不断,在这诸多大战中,对之后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的有7场大战,称为中国七大大战。
一、统一东北三省的辽鄂之战
后金(清前身)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后,于公元1616年自立为汗,定国号为大金(为了与以前的金朝相区别,所以称后金),年号天命,定都于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西老城)。努尔哈赤建国时,辽东地区还是属于明朝的疆土,明朝的辽东总兵,还驻扎在赫图阿拉城南几十里外的古勒山。努尔哈赤深知如果继续在明朝的威胁之下生存,是不会有出头之日的,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要打。天命四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索要明朝叛将王杲和董鄂(音同额)之尸首为由,起兵正式和明朝宣战,开始了双方长达23年的战事。
清太祖努尔哈赤
这场战争在天命十一年(1626年)的当年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这场战役中,皇太极的乳兄弟、努尔哈赤手下“四护军”之一的阿敏为先锋,领兵三万攻打宁远卫城(今辽宁兴城),结果被明朝守将袁崇焕击败,损兵折将,努尔哈赤又亲自领兵救援,被明朝的红衣大炮击伤,不久薨逝于回师沈阳的途中,史称“宁锦大捷”。
1627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帝皇太极又以人质为由南下攻明,一路势如破竹,连下三十余城,直抵北京郊外,连明兵部尚书王洽都主张割让关外之地给后金,但被袁崇焕制止,双方在北京通州、天竺等地交战多日,后金军在伤亡5000兵马的情况下退兵。1629年,皇太极又偷渡长城的龙井关(俗称墙子路),以八旗精锐围攻北京,兵临都城。最后双方在京西彰义门外(位于当今首都图书馆附近)交战,结果清兵大溃,皇太极被迫再次退回老巢,这次兵败成为以后战事的转折点。明朝经过两次大凌迟(即凌迟处死大明将领孙德功、白广恩以鼓舞士气)之后,军威大振,开始以攻代守,将领袁崇焕、祖大寿更是连战连胜,将清兵屡屡击退,战争的形势开始出现不利于清廷的趋势。
明朝总兵官袁崇焕
袁崇焕
明崇祯皇帝朱由检
清太宗皇太极
此后皇太极又连年南下多次无功而返,眼见明朝的“十三边”(明清时期的长城也称十三边,分别指的是从东到西依次为:山海关、边关、黄花镇、京营、昌平、宣府、大同、榆林、延绥、宁夏、镇雄、平凉、固原)长城被加固增修,想要打破进军中原的战略已不可行,只能将突破口转向明朝的后方——关外的黑龙江地区。皇太极经过10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对黑龙江东部地区鄂尔春部、鄂伦春部、赫哲、乌拉等诸多部落(以上诸多部族今合称为鄂伦春族)及乌拉国的征服。
1643年,皇太极暴死于北京之征途中,这时离北京城只有30多公里,八旗精锐皆已云集京城郊外,如果皇太极能坚持攻占大明京师北京,那清兵入关将提早10年时间。皇太极死后,大阿哥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开始争位,在朝野的势力都很接近的情况下,孝庄太后决定扶持多尔衮,所以豪格失败,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的第二年(1644年)亲掌军国大政,是为摄政王,这年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