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球为什么?
因为中国的乒乓球基础太好,优秀运动员太多,选拔人才时优中选优,而国外很多先进乒乓球国家却缺乏这样的条件。以韩国为例,虽然运动员水平不算差,但和我国比较起来就相形见绌了,而且韩国每年选拔国家队队员时只选拔男队而不选女队,原因是女队的竞争力太弱,还不如不选。 而欧洲一些乒乓球强国,如德国、奥地利等国的乒乓球水平与我们相比就差远了,这些国家的运动员从小打乒乓球大多是受家庭影响,比如爸爸妈妈小时候就喜欢打乒乓球,从而带动了下一代打乒乓球的积极性。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的乒乓球教材是全国统一编撰的,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偏远山区,所使用的都是统一的乒乓球教学书籍和教案,这样保证了无论哪个学校打球的孩子所学习的技术都能大同小异,而国外的学校是没有这个条件的。
比如之前我国乒乓球队总教练刘国梁在接受采访时就谈到,日本队员在发球环节上就能限制住中国队,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小练得都是我们的“近台快攻”战术,而我们的队员也是从小练的这种打法,因此当外国选手使用这种打法时,我们反而有些不适应。 但是如果我们的球员到日本去训练或比赛的时候就会发现,日本的普通球迷打得乒乓球和我们打得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日本每个地区使用的球桌都不一样,东大附的球桌是高大的海绵球桌,而京城的私立高中是用的小球桌。所以同样是日本学生球员,由于训练条件的不同,打球的风格却是大相径庭的。有的喜欢近台快攻型的,有的喜欢削球型,也有喜欢横板快克的。这就使得日本国内出现了一批打法多样性和适应能力强的乒乓球苗子,而他们在适应了不同的对手后,其竞技状态也会保持得很好。
1、乒乓球器材不断改进,球拍有生胶、正胶、反胶、生胶长胶等各种海绵胶皮;球体从38毫米增大到40毫米的高分子塑料球。器材的革新使乒乓球运动无论是技术、战术还是打法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反胶海绵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境界。在这10多年中,欧洲选手在反胶的力量和速度上发展得最好,水平和亚洲选手不相上下,但技战术变化的线路、落点、旋转、速度运用不如亚洲选手细腻、多变,在相持中的连续性和对拉中的变化不及亚洲选手,而中国选手是乒乓球运动发展中全面性的代表。欧洲选手想在和中国队的竞争中获胜,必须在保证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自己的技战术变化,而这些打法的特点和变化被欧洲大陆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选手所吸收,又造成了这些国家乒乓球运动的整体发展。
2、随着乒乓球运动的不断发展,乒乓球这项小众运动的魅力也逐步被全世界认可。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投入大量的经费和精力来发展乒乓球运动,尤其是亚洲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北地区以及欧洲大陆的瑞典、匈牙利、德国、法国、捷克、罗马尼亚、希腊、西班牙、荷兰、波兰、奥地利等等对乒乓球运动有了长足发展。虽然亚洲日本和韩国在90年代以前曾涌现出一大批世界优秀选手,但其发展是建立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虽然日本和韩国国内的乒乓球运动对抗非常激烈,但他们的对抗始终没有纳入到国际大对抗行列中来,因此他们的进步是相对缓慢的。上世纪90年代,日本和韩国为了冲击中国队的霸主地位,在训练和比赛中不断采用国际大对抗的方式使自身得到提高。90年代中后期,在欧洲,匈牙利的刘少腾、瑞典的瓦尔德内尔、希腊的盖亭、法国的希拉、克罗地亚的施拉格等都有战胜中国选手的记录,同时一些欧洲二、三线的优秀选手的球技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他们的进步使欧洲对抗空前激烈,也使中国选手在和欧洲对抗中压力增大。
3、从各国选手的打法、技术和战术风格看,中国选手的特点是全面:攻击性强、前三板和落点变化非常刁钻,尤其是正胶和反胶打法的选手运用转与不转、落点和线路的变化控制场上的主动权并在转与不转中寻找机会一击制胜。欧洲选手以瑞典为代表,他们多采用反胶大颗粒海绵拍和弧圈球结合快攻的打法,在保持他们固有攻击性的同时突出力量、速度和旋转。日本和韩国选手介于中欧之间,突出速度和力量,韩国刘南奎、金泽洙和吴尚垠等一干选手采用反胶结合弧圈球打法,日本选手大多采用生胶和正胶弧圈球打法。日本和韩国选手既强调单板质量又追求多变,同时保持很强的攻击性。随着对抗的不断激烈,欧洲选手学会了亚洲选手的一些变化和落点、线路的变化,日本和韩国选手也在不断发展中得到了欧洲选手的力量和速度上的加强。欧洲选手对中日韩选手的冲击也使中国和日本、韩国选手在不断发展自己的长处的同时开始重视力量和速度对自身技战术变化的影响。世界对抗的发展使中国、欧洲、日本和韩国选手都在不断完善自身的打法,世界乒乓球运动呈现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中国是世界对抗的中心,只要各国选手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就必然在和中国对抗中得到加强,中国强大的对手促进了世界乒乓球运动向多强的方向不断迈进。
尽管中国选手在世锦赛和奥运会团体比赛中没有受到任何威胁,但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乒乓球运动正处在多强争霸的崭新阶段,中国选手与欧美、日本和韩国选手在单打比赛中胜负正常。